后處理作為增材制造流程中的核心環(huán)節(jié),至今已形成多種標準化方法,涵蓋除粉、支撐去除、著色等操作。本文將聚焦另一關鍵步驟——3D打印零件的熱處理工藝。根據材料特性、目標性能及所選技術,熱處理可采取燒結、金屬退火、后固化(硬化)、熱等靜壓(HIP)等多種形式。這些工藝的核心目標在于消除打印過程中產生的殘余應力,并優(yōu)化零件的機械性能。以下將系統(tǒng)解析增材制造領域常見的熱處理方法及其技術挑戰(zhàn)。
熱處理在增材制造中的必要性
3D打印過程中,零件會經歷不同工藝的加熱與冷卻階段,導致內部殘余應力的積累。后處理階段的熱處理至關重要,其不僅用于消除缺陷,還直接影響零件的機械特性,如抗彎強度、延展性及最終硬度。通過針對性熱處理,可有效調控材料微觀結構,提升成品性能。
燒結工藝:從生坯到致密零件
燒結(或稱燒結工藝)是增材制造中一種特殊的熱處理方式,嚴格意義上屬于制造流程的中間步驟而非后處理。該工藝在粉末粘合或間接3D打印中不可或缺,例如使用含金屬顆粒的塑料絲進行打印時,需通過燒結去除粘合劑并固化金屬顆粒。
具體操作中,燒結爐將生坯加熱至略低于材料熔點的溫度,使金屬顆粒結合并去除原始粉末顆粒,從而降低孔隙率、提升硬度。需注意的是,燒結過程中材料會因顆粒重組導致尺寸收縮,收縮幅度通常為15%-20%。該工藝主要適用于金屬粉末或陶瓷材料。
聚合物后固化:優(yōu)化樹脂性能
針對樹脂類材料的增材制造,后固化(硬化)是提升零件性能的關鍵步驟。樹脂由液態(tài)單體組成,打印過程中紫外線雖能引發(fā)部分交聯(lián),但某些區(qū)域可能交聯(lián)不充分,導致零件強度不足。
后固化工藝通過專用設備(如Formlabs的FormCure固化站)對打印件進行紫外線照射,完成剩余單體的交聯(lián)反應。此過程不僅能降低零件脆性、提升耐久性,還可固定樹脂顏色并確保使用安全性。固化時間受樹脂類型和零件尺寸影響,通常零件體積越大,所需固化時間越長。
退火處理:調控材料微觀結構
退火是一種通過可控加熱與冷卻改善材料性能的熱處理方法,廣泛應用于金屬、玻璃及部分塑料(如PLA、PETG)。其原理是將材料加熱至結晶溫度以上、熔點以下的溫度區(qū)間,促使分子或晶粒重組,從而提升穩(wěn)定性。
對聚合物而言,退火可加速收縮、減少內應力;對金屬而言,退火通過再結晶增大晶粒尺寸,提升延展性與強度。需注意,退火工藝參數(shù)(如溫度、時間)需嚴格匹配材料特性,否則可能導致ABS等熱塑性塑料翹曲變形。
金屬專用熱處理技術
針對金屬3D打印零件,還可采用以下附加熱處理方法:
熱等靜壓(HIP):結合高溫與惰性氣體等靜壓,將零件封裝于高壓容器中,通過熱-壓復合作用消除內部空隙與殘余孔隙,顯著提升密度與強度。該技術同樣適用于陶瓷材料。
通過合理選擇熱處理工藝并精準控制參數(shù),可有效優(yōu)化3D打印零件的微觀結構與宏觀性能,滿足不同行業(yè)對材料強度、耐久性及尺寸精度的嚴苛要求。
標簽:
上一篇:快速原型制作在3D打印中的應用有哪些
下一篇:3D打印技術推動增材制造技術向核工業(yè)關鍵部件生產邁進